“十四五”期间,基层政府更需重点关注群众这种心理:他们不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而是和周围的别人比,和党宣传的政策比。一旦他们认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与参照群体直接或间接相比没有达到既定预期,且这种预期状态在经济社会频繁变动中仍不能实现时,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失望、焦虑、不满等情绪。
记者:为什么“十四五”期间,更需重点关注这种心理?
唐任伍:因为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群众权利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尤其随着对《民法典》的宣传普及,基层群众的公民意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更是日益增强。潜意识里,他们已经形成一种认知:也许我过去“低人一等”,但现在我不怕你了,不满我就要找回来。
同时,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也为不满情绪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进入了个体崛起的时代,随着日后5G技术的普及,还会产生更多方便个人发声的软件和方式。而不管一段文字、一段视频,亦或未来其它形式的信息,都可能极短时间引爆网络,将“个体不满”演变为“群体不满”。
记者:这些不满和基层政府有什么关联?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些基层政府觉得自身拼命做了很多,但群众仍不满意。
唐任伍:基层政府直面基层群众,说白了,就是在直面他们的问题,打通群众所需的“最后一公里”。但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特别基层干部经常向我诉苦,大家流汗吃力不少,却没得到群众的正向反馈,很委屈。
这就是陷入了经济学上的“效果悖论”:基层政府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不满。因为大面上看,政府投入了财力物力,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聚焦到个体来看,你政府解决的问题,不见得就是群众自身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修路是好事,但具体到群众个人,可能还要拆了他的房子。这笔账他会算,你的政绩是有了,我又得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