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多,天气最暖和的时候,老陈蹬上自行车,出了小区的大门,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就到了旁边呼家楼社区。社区没有围墙,路边上防护网围起来一片小小的广场,只有两台乒乓球桌,几张长椅,已经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这里下棋、打球,都是多年的老朋友。
把自行车靠在道边的树上,也不用锁,除了老陈,没人对它感兴趣,和街边上时尚的共享单车相比,这辆老爷车实在是太老了,但老陈舍不得扔,“这是我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最后一辆。当初,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豪车,二八永久。”他说。
三十多年前,老陈还是一个刚刚回城的年轻人,“进了工厂,一个月只有30来块钱,这辆自行车160多块钱,攒了小半年,钱够了,可要凭票购买,于是又到处求人。买回来那天,骑着它在路上转了整整半天。”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辆自行车已经很旧了,但仍旧能骑,“主要是质量好,中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骑,也没保养,退休以后才翻出来,要不然还能更好一点儿。”老陈有点儿遗憾。
在网上,像老陈的自行车这种“古董”,品相好的能卖到上千元,但老陈从没想过要卖掉,“卖它干什么?”他说。
年轻的时候,老陈常年上夜班,那时候东边还很荒凉,也没有夜班车,“每天上下班几十里路,我骑得快,来回也得两个小时。”
上下班时街上排成长龙的自行车,曾是北京一景,也是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的一角。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北京的自行车总量,平均每年增长50多万辆,自行车占居民出行比重的六成以上。
“没几年,骑自行车的人就少了。”数据显示,1993年是中国自行车保有量的高峰,从此以后,自行车出行比重日渐下降,更多出行方式代替了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