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岸狭河,束水攻沙。该方法是用木料做成木岸,使河床束窄,加快水流速度,冲刷淤积泥沙,水深加大,以改善航运状况。《来史》卷九三《河渠志》“以宿、亳丁夫充,计减功七百三十一万。仍请于沿河作头踏道擗岸,其浅处为锯牙,以束水势,使其浚成河道。止用河清、下卸卒,就未放春水前,令逐州长吏、令佐督役。自今汴河淤淀,可三五年一浚。”记载了束水攻沙的做法和时间,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彻底改变泥沙沉积的状况,只是解决局部泥沙淤积的问题,对汴河的定期清淤才是有效手段。
(三)对汴河堤岸的维护。宋代对汴河大堤的维护十分重视,在大堤上种植大量树木,加固大堤的同时为河道疏浚提供大量木材。“汴河自泗州以上至南京水道直流驶,不复须治。自南京至以上汴口水阔散漫,以故多浅。欲乞自南京至都门三百里修狭河木岸,扼束水势,令深驶。俟三五年见次第,即复修汴口至京东水门外。所用桩梢止伐岸木为之可足。”(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
(四)新建导洛通汴工程等设施。汴河之水首承黄河之水,黄河多沙善淤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也带到汴河中来。到宋代,汴河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北宋王朝为解决汴河泥沙淤积的问题,每年冬季要关闭汴口,对汴河进行清淤,影响汴河漕运。“汴口岁开闭,修堤防,通漕才二百余日”(宋史志第四十七河渠四汴河下),建议引洛水入汴。“四月甲子起兵役,六月戊申毕工,凡四十五日。自任村沙谷至河阴县瓦亭子,并汜水关北通黄河,接运河,长五十一里。”(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导洛通汴既可使汴河四季通航,又能将汴河变成清流,消除了引黄河水导致的泥沙淤积。与导洛通汴相配套,又设置三十六陂,潴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这些陂塘又称“水柜”,作为洛水入汴不足时的储备用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卷四八八)。但由于导洛通汴工程自身不足和朝廷内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不同意见使通洛导汴和水柜设置在宋代后期也多次反复启用或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