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平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黄楚新分析称,互联网平台本身有义务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规范用户行为,防止不良内容扩散。但有时为了商业利益,平台可能会放松监管。西南地区某高校大学生钟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就读于初二的弟弟近期沉迷于平台推出的“刷短视频提现”活动,冲着一周几块钱的报酬,过度浏览缺乏营养的内容,包括各种网络烂梗。
根据公开信息,前述“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络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淫秽表达等突出问题。
这不是官方第一次对加强平台监管提出要求。事实上,早在2021年,“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就特别指出,要严厉打击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深入清理互动社区、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环节存在的不良亚文化信息,着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
微博社区一位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过往平台的监管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人工排查清理,主要是加大对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借机传播不良信息等违规行为的排查清理力度;二是完善机器策略,通过技术手段对常见的不规范用语进行识别和筛查;三是通过各种宣传方式鼓励用户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对平台而言,监管的难点在于对黑话烂梗的识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分析道,网络黑话、烂梗的概念不像常见的数理化概念一般有明确的定义,梗从不烂到烂、话从黑到不黑,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阶段过程。
前述微博社区负责人提到,语义理解的复杂性构成了第一重挑战。一些梗本身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以“YYDS”为例,在一些语境中可能是单纯的赞美,媒体也会在有关报道中使用;但在另一些语境中可能带有过度夸张或不恰当的调侃意味。因此,平台在判断和处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另一重挑战来源于用户。一些用户为了逃避平台监管,会采用各种方式对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变形、隐晦表达或使用特殊符号代替。
唐昕是一名初二的语文老师,每次批改周记时,总能看到学生使用网络用语或黑话,如“我真的会谢”、“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悟了”。她会在课堂上告诫学生不要在书面用语中掺杂网络梗和流行语,但效果并不明显
2024-10-22 22:32:00黑话和烂梗包围中小学生近年来,网络语言的普及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时,周妍发现小学生聊天时频繁使用“你个老六”这样的网络语言。作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网络语言
2024-10-22 17:02:14学者众议国家整治网络黑话烂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