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AI制图
尽管最近印度频频对中国车企抛来橄榄枝,但印度对外企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在限制和开放之间反复横跳。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可以称得上恶劣。
比如强迫MG暂停投资,直到它与一家印度公司合作,且在印度公司持股51%后,才被允许在印度进行新的投资;拒绝比亚迪与印度公司合作投资10亿美元建厂的提案,以“税费缴纳不足”为由,要求比亚迪补缴7.3亿卢比(约6360万元)的税费,那年比亚迪在全印度才卖了1960辆;拒绝长城投资建厂并使长城的印度工厂裁员倒闭。
当然,印度对其它国家车企的态度也没多好。比如对特斯拉,印度运输部长加德卡曾放言,“特斯拉要想进入印度市场,就必须实现百分之百的本地化生产。”他甚至还嘲讽说,“如果马斯克不愿意来印度,那就让他去中国吧。”
遭印度税收“大棒”打击的跨国公司也不只有中企,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美国IBM、法国烈酒生产商保乐力加等众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债”。
据印度官方数据显示,近10年至少有近3000家外资企业退出印度,仅汽车行业就有菲亚特、日产旗下达特桑品牌、通用汽车、福特等知名跨国品牌均因持续大幅亏损相继退出。
印度的傲慢源自庞大的市场。但是对汽车行业而言,印度的市场优势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人多不意味着消费能力就强。2023年印度人均国民总收入约2500美元(约1.8万元),是中国2007年前后的水平,仍属于国际定义的中低收入国家。稍微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社会仍留存种姓制度,贫富差异极大,能买得起车的人少之又少。
有媒体分析,所谓“6亿中产阶级”日均消费支出仅为14-71元,其中占绝对大多数的是装修工、街头小贩、木匠等人群。这些人往往摆脱贫困不久,只能满足日常开销,对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的消费非常谨慎。
中国与欧盟、美国在电动车出口问题上的摩擦出现了新的动态,情况并不乐观。欧盟已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而美国则维持原决策,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电池则征收25%关税
2024-09-17 09:21:54欧盟的拒绝随着美国大选日益临近,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哈里斯的相关周边商品销售火爆
2024-08-16 14:16:20拒绝中国造的特朗普粉丝收到中国造娃娃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车企相较于欧美竞争对手,享有30%-50%的成本优势,这让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了显著的竞争地位
2024-06-28 09:50:58姚洋谈欧盟加征关税:中国车企成本优势明显无奈的合资上汽最近挨了不少骂,因为它和印度最大的钢铁生产商(JSW)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MG名爵的车。于是很多人就说了,上汽这是要作死啊,小米和比亚迪的教训还不够吗?还敢去印度?
2024-04-24 13:49:41已是全球第3大市场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