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瑞典科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Celsius)提出了“摄氏度”(符号为℃)的温标概念,但远未被广泛接受。当时科学家常用的是拉谋氏温标,即以法国科学家拉谋(Raeumur)命名的、设水的冰点为0度而沸点为80度的温标。来华的法国传教士AntoineGaubil(宋君荣),则使用新式的酒精温度计以拉谋氏温标来记录气温。
1743年是清乾隆八年,三十二岁的清高宗弘历还不知道即将迎来一个怎样的夏天。从农历五月开始,华北的天气就明显比往年更热,《清高宗实录》载“溽暑炎蒸,甚于往岁”。学者王先谦著有《东华续录》,称“六月丙辰,京师威暑”。一个“威”字,热浪的压迫感扑面而至。
清袁江《骊山避暑图》
华北各地地方志,“人多暍死”是这一年最常见的语句。河北《正定县志》记载,最热的时候有“焦气触人”。《高邑县志》记载,如今石家庄市的高邑县,就算连墙脚的背阳处都热得如火烧一般,中午时连铅锡等金属都被晒化。《浮山县志》记载,山西临汾浮山县“道路行人多有毙者”。《天津县志》记载,“土石皆焦”,屋顶上的瓦片都被晒裂。《安新县志》记载“鸡子不抱成”,不用母鸡孵蛋、小鸡自己就出来。
1722年就来京居住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已经算是中国通和老北京了,他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温,他在写给巴黎国家科学院的报告里描述:
“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了……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于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尔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这主要发生在贫困区,死者多为贫民……高官统计,7月14日到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中秋节前夕,气象部门发布了相关天气预报,指出接下来一周将以阴天到多云天气为主,特别提醒9日和13日预计有降雨,最高气温可达28℃。市民应关注每日最新的天气情况,适时调整穿着并记得携带雨具
2024-09-13 14:07:54中秋假期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下:12日(周日)下午,天气晴朗,偏北风3级左右,偶尔阵风可达到5、6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约为29℃,山区则在26至29℃之间,相对湿度较低,仅10%
2024-05-12 12:34:14北京明后两天晴晒气温超30℃6月17日下午15时46分,北京气温达到37.2℃,创下今年来的气温新高。高温暑热天气下,圆明园、颐和园等旅游景区,游人们或打伞、或在树荫下,以躲避烈日暴晒。
2024-06-18 08:21:51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