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年,他测出北京气温超44度
1129年,那是一个夏天。49岁的赵明诚心急火燎,奔赴建康(今南京)觐见宋高宗赵构。不料这一年天气也如火燎,赵明诚只顾赶路忘了防暑,热出病来无药可治,于是46岁的李清照成了寡妇。
在没有电扇、冰箱和空调的古代,高温实在难熬。南宋诗人陈造的《立秋日》一诗,首句就是“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古代将异常高温称为“燠(yù)”,将中暑称为“暍(yē)”。《宋史》卷六三记载了赵明诚离世六年后的又一次酷热,“(1135年)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暍死者甚众。”
元代以后,华北地区的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关于天气的记载因此往往也较其他地区更详细。热死百人乃至万人者,也是史不绝书。但毕竟每个人对热的感受是不同的,直到1743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法国传教士用酒精温度计测出相当于今天44.4℃的温度时,可能人们才能直观感受到“热成啥样”。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壹
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发现,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寒冷的冰期,相应也有四个炎热的暖期。当处于暖期时,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会频频出现。
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均遭受热灾。热灾又导致旱灾,《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由于极度缺水,“江淮杯水数十钱”,普通百姓哪喝得起价贵如油的一杯水?因而死者众多。
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宋朝热完明朝热。明成化十六年(1480),经历半月酷热后北京城中车疏人稀,沿街中暑倒地者不在少数,附近的大兴、宛平热毙者百余人。明嘉靖九年(1530),江南一带酷热,被热死的人多得连制造棺材一时都来不及。热灾不但导致五谷禾稼统统焦枯,更导致了传染疫病的大流行。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大学士方从哲上书言:“赤日流金,土焦泉涸,都城内外,疠疫盛行。”
中秋节前夕,气象部门发布了相关天气预报,指出接下来一周将以阴天到多云天气为主,特别提醒9日和13日预计有降雨,最高气温可达28℃。市民应关注每日最新的天气情况,适时调整穿着并记得携带雨具
2024-09-13 14:07:54中秋假期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下:12日(周日)下午,天气晴朗,偏北风3级左右,偶尔阵风可达到5、6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约为29℃,山区则在26至29℃之间,相对湿度较低,仅10%
2024-05-12 12:34:14北京明后两天晴晒气温超30℃6月17日下午15时46分,北京气温达到37.2℃,创下今年来的气温新高。高温暑热天气下,圆明园、颐和园等旅游景区,游人们或打伞、或在树荫下,以躲避烈日暴晒。
2024-06-18 08:21:51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