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大年初一上午,姚依林副总理、陈慕华副总理来到刘桂仙家拜年。“首长也告诉我们不用怕。”刘桂仙和郭培基的心终于放到肚子里去了。
上饭馆都被叫做是“去奶奶家”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发布,它明确承认“个体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
像破冰的第一锤落定,固封多年的个体经济活水喷涌而来。个体餐馆在北京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刘桂仙和郭培基也能安安心心地开饭馆了。
每天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再搞完卫生,已经到了深夜。刘桂仙和郭培基两条腿就像铸了铅一样,上床睡觉得用手把腿搬到床上缓缓地挪动。
餐馆顺利经营后,蒸蒸日上,不出几年,家里就成了万元户。早期开业工商局作保向银行贷款的500元钱,不过三个月就还清了。
早期还不允许个体经营雇工,家里五个孩子全都扑到了饭馆里,老四老五全天跟着刘桂仙做事,老大老二老三每天下了班就到饭馆里帮着张罗。遇到生意忙的时候,“一大家子都被拴在了饭馆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全在饭馆打理。
1992年,刘桂仙在翠花胡同里开了第二家餐馆“悦仙美食”,离悦宾饭店几十米远。女儿郭洪燕辞去旅店公司的正式工作,全天在悦仙饭馆里卖饭记账。
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饭馆里也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在孙女郭华的记忆里,爸爸为了学习对账报税,没少被奶奶批评。税票也从每月定额交税到根据具体营业额使用手写发票、手撕发票、机打票……“可能是后来我爸有了阴影,才把我送去学了会计。”
年纪渐长的刘桂仙开始教儿子儿媳和雇来的厨师颠勺做菜的手艺,学着经营管理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