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2018-04-23 08:11:15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1980年,刘桂仙与爱人郭培基开办悦宾饭店,拿到编号为001的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38年过去,刘桂仙已于三年前去世,86岁高龄的郭培基长年居住在昌平静养,鸟儿啁啾的院子里,老两口做菜开饭馆的过往,成为老爷子最津津乐道的故事。

悦宾饭店一传三代,历经了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的变化与革新。“在那个年代爷爷奶奶把苦都吃了,我们得珍惜他们留下的这个馆子。对于我们来说,要去解决各种问题,抵得住这个时代的淘汰。”郭培基的孙女郭华说。

“提前开张”

五丝桶、蒜泥肘子、清炒虾仁、面筋白菜……菜单首页的招牌菜,冒着热气盛在白瓷盘里,被端上了桌。厨子换了几个,家里传了三代,但口味配料仍传承刘桂仙自创的做法,一卖就是38年。

38年前,郭培基还在国营单位里当厨师,每天按时上下班,一个月挣三十多块钱。刘桂仙是临时工,被派到首长家里当保姆做饭。家中四男一女五个孩子,七口人每月指望着几十块钱工资过活。郭培基最小的孩子,也到了毕业找工作的年纪,

上世纪80年代初,“待业青年”是个新名词。1400万知青返城,令就业的空间更加逼仄。

1979年,邓小平指出,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可以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允许自谋职业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1979年2月,国家工商局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不准雇工。这份报告是“文革”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有关个体经济的报告。

但“文革”余波刚平,没人敢去想自己经营赚钱的事儿,郭培基和刘桂仙也一样,仍在按部就班的过日子。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