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2018-04-23 08:11:15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如今郭培基老了,小辈们去昌平看望时,他总拉着他们不住地说年轻时候做菜、开饭馆的故事。最常念叨叮嘱的一句是:“我就是一个炊事员,咱们家就是一个做饭的,你们的想法要放在做饭上,想着把这个味道保留下去。”

改革亲历

靳云平,76岁,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主任

1980年时,我是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

大概当年的8、9月份吧,刘桂仙开始找东城区工商局办工商执照。有段时间每天都来,我去见了她,跟她解释,不给她执照也是对的,因为当时确实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给个体餐饮颁发执照。

那时候顶多在服务业、修理业开了个口子,可以个体做服装、焊压铁壶、修修鞋,其余行当的一律不让开。后来我们特地去他们家家访、了解情况。一看,这家人是真想做,人也老实肯干守规矩。当时我在基层也没有太多想法,没考虑会不会出事儿、有没有风险,就是想试一下。我们领导班子一合计,都同意给她特批:成就成了,不成了那就关掉。

因为没有先例,我们没有正规的个体餐饮业营业执照,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份,我记得那个执照用的是工商部门的文件纸,手写的,大概是批准悦宾饭店经营之类的短短几行字。盖了公章后,我在上面签了个字,这工商执照就算给他们家办下来了。

签字颁执照的时候我没害怕,但后来真害怕了。他们家饭馆开起来以后,我收到一厚摞的意见信,说什么的都有。当时左的思潮特别厉害,社会舆论压力很大。

紧接着1981年春节,姚依林副总理、陈慕华副总理去刘桂仙家拜年了,这事儿不光给他们两口子,也给我们自己吃了定心丸。

回想起来,那会儿复兴个体经营,上头领导是支持的。80年代中期我到了市工商局,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副市长孙孚凌隔个十天半个月就把我叫过去,问问个体户经营的情况,销售量好不好。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