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我与改革开放 > 正文

终于圆了“大学梦”

2018-06-14 15:21:08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1988年7月6日,《北京日报》头版开设的《改革开放十年谈》专栏登载了我的稿件——《又想起父亲吃花生》,并且配发了插图。文章写了从花生逢年过节凭本供应到人们随处敞开购买,指出“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光阴荏苒,转眼又过了30年。时下,北京市正组织开展“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活动,我想一定要再给《北京日报》投篇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父亲的老家在山东农村,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来到北京“打工”。父亲是个文盲,一天学也没有上过,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常说:“我是瞎字儿不识,连票子(人民币)都认不清。你们可千万别像我!”

母亲是家庭妇女,也没有上过学,但她在1958年上过一段街道组织的识字班,好歹认识几个字。她深知上学的重要性,但又说不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只能不停地重复那些老话:“好好念书!书念好了才能有出息。”每逢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总回答:“放心吧,我们以后也要上大学!”但随着后来上山下乡、返城务工、结婚生子,我上大学的念想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化了。

平地一声春雷,改革开放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梦想。

“恢复高考了!”人们在奔走相告的背后,是挑灯夜战的备考。在工厂当保全工的二弟报名参考,第一年落榜;但他再接再厉,第二年如愿以偿,成为我们家第一位大学生,而且还是带着工资上学的全日制大学生。

我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上全日制大学有点儿困难,但在全社会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氛围下,上大学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好在那时的北京正大力兴办教育,很多大学不但办了分校,而且还办了夜大学、函授大学,以多种方式满足像我这样的人对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我与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