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的一天,我在《北京日报》上看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夜大学历史专业招生》的广告,欣喜异常。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学感兴趣。7月13日,我来到北京师范学院(后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东风楼报了名。随后,白天黑夜地找书、看书、背书。8月23日是个星期天,我到该院的红旗楼参加考试。8月31日下午,我双手颤抖地打开了该院发给我的信函,当“录取通知书”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兴奋得蹦了起来。9月5日,我又来到历史系所在的东风楼报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那年,我34岁,是同学里的老大哥。
兴奋过后,困惑袭来。一是我在北京酿酒总厂运输科的工作,同所学专业一点儿不搭界,领导是否支持;二是每周的一、三、五晚6时30分和周日(当时周日不休息)上午上课,这就需要早退和迟到,领导是否允许。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领导汇报时,单位党政领导明确表示:支持你外出学习,希望你安排好工作,报销你的学费。领导的表态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从此,我的行程就呈现出一个大三角形:清晨,我骑车从东四的家出发,到东三环外八王坟的酒厂上班;下午4点半骑车从酒厂出发,到西三环花园村上课;晚8点半下课后再骑车回到东四的家。从1981年9月入学到1986年7月毕业,五年来骑行了多少公里,没有算过,只知道车胎换了两次。
那时骑车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卫生间拿出毛巾擦拭前胸后背的汗;然后坐到教室里吃个面包喝杯开水就算一顿饭了。当时一点儿不觉得累,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的同学中,现在有的担任了区县级的领导,有的成为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有的是满语专家,有些还上电视授课。大家共同的心声——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至于我们三兄弟家中的子女,不但都是大学毕业,有的还上了清华读了研究生。家庭聚会时,我常讲: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才让我们圆了大学梦!
“我与改革开放”故事稿件的征集将持续到九月十五日,投稿可发至活动组委会邮箱送wyggkfgszj@163.com或wyggkfgszj@126.com,也可直接向本报投稿,接收邮箱:bjrbfukanbu@163.com。来稿请注明“我与改革开放”征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