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脑波呈现类似阿兹海默症的波形。”她说,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游戏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权威依据。
但是,戴利弘也提醒广大家长,不要把互联网当做洪水猛兽,“上网不等于网瘾,喜欢玩手机游戏,也不等同于游戏成瘾”。
她认为,家长需尽早识别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及时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她分析了一个网络零接触者一步步迈向网络成瘾的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网络不了解;第二阶段:会使用网络,但对互联网世界兴趣不高,或者是被父母强制禁止;第三阶段:正常使用,不影响生活;第四阶段:过量使用,大脑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五阶段:网络沉迷;第六阶段:网络成瘾;第七阶段:网络上瘾,伴随严重攻击性行为。
戴利弘介绍,她目前接到的相关咨询案例中,处于第四、五阶段的未成年人居多。常见表现有失去自制力、沉迷网络游戏,一般会持续三个月以上且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部分表现为明知自己有沉迷的情况,仍难以抗拒网络游戏,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除了对网络游戏的强烈渴望,成瘾者还经常表现出难过、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
对中小学生而言,沉迷网络游戏以及趋向沉迷的表现,都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于游戏成瘾的孩子,科学的方法不是‘堵’,而是要有策略地疏通,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她说。
给足心理营养
远离网络成瘾
“未成年人刚开始接触网络时,家长就应该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充分发挥监督指导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陆红艳说。
陆红艳认为,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生理营养之外,还需要心理营养。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心理营养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导致其自我认同不够、缺乏自信。当一个孩子的心理营养不足的时候,他们会转向虚拟世界去获取,比如网络游戏,在一次次游戏等级升级中,收获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心理营养,如成就感、团队归属感等。“孩子网络成瘾问题的背后,往往牵扯出父母关系不和睦等家庭问题,这同样值得深思。”
“儿童在上网中的不良安全因素有哪些?如何强化监护人的职责应对各类网络网险?媒体在报道未成年遭受网络(性)侵害时应注意什么……”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