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上网中的不良安全因素有哪些?如何强化监护人的职责应对各类网络网险?媒体在报道未成年遭受网络(性)侵害时应注意什么……”12月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报社主办的2020儿童网络保护媒体培训班在山东济南举办。培训班上,专家学者围绕儿童网络保护的重点、难点、热点与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针对媒体人应知应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根据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另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显示,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约三分之一为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每日新增逾17.5万名儿童网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接触互联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儿童面临的不良内容影响、网络隐私侵害、个人信息泄漏、网络性侵害、网络欺凌、网络沉迷、不理智消费等网络风险越来越大。对此,在培训班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专家张雪梅、牛帅帅围绕儿童权利与网络保护、儿童互联网使用情况、儿童在网络世界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情况、儿童网络保护建议与媒体责任五方面,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网络保护”专章、调研报告和鲜活案例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与在场的媒体人交流互动。
张雪梅与牛帅帅提出,应对多种多样的网络风险,需要方式多样化,既要关注儿童行为,也要关注技术解决方案。而且,保护儿童网络安全的措施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应当吸纳父母、学校、政府、企业和儿童自身等能够在儿童安全保护中有所作为的一系列相关方共同参与。监护人应当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在网络保护中积极履行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上网条件以及监督、指导和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儿童保障政策,加强对内容审核和管理,开发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线上内容,建立便捷、合理、有效实用的举报、投诉和应对机制,制定能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隐私设置,对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应当积极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各项网络保护制度,将儿童网络安全保护与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儿童网络保护的基础研究,实现对儿童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