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未成年人如何与互联网和谐共处

未成年人如何与互联网和谐共处
2020-12-17 10:08:15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未成年人如何与互联网和谐共处

插画/陈静

未成年人如何与互联网和谐共处

插画/陈静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青少年成长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开拓视野、增加知识、促进智力等,网络教育是现代人终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成瘾性网络游戏还有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网络信息危害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带来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治理行动涉及五项工作任务,即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集中整治网络不良行为、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加强教育宣传引导等。

事实上,关于“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迎来了新挑战,一味“封堵”和“限制”不再适用于未成年人。

如何积极科学地引导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和谐共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台州市委党校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EFT情绪取向伴侣和家庭治疗师戴利弘和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陆红艳等。

研究发现网瘾会影响

未成年人大脑结构发育

近年来,戴利弘一直在关注中小学生网瘾问题,曾开展过《网瘾的预防与干预》等主题讲座。

“一系列科学研究表明,网瘾会引起未成年人大脑功能和结构上的变化。”戴利弘向记者列举了相关科学研究,“例如,长期高强度上网、玩游戏,对比同龄人,网瘾少年更容易出现负责控制和决策能力的大脑前额叶供血不足,从而失去控制情绪的‘刹车片’。孩子一旦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多巴胺管道改变,需要不断延长游戏时间,才能刺激产生愉悦的体验感。”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脑波呈现类似阿兹海默症的波形。”她说,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游戏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权威依据。

但是,戴利弘也提醒广大家长,不要把互联网当做洪水猛兽,“上网不等于网瘾,喜欢玩手机游戏,也不等同于游戏成瘾”。

她认为,家长需尽早识别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及时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她分析了一个网络零接触者一步步迈向网络成瘾的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网络不了解;第二阶段:会使用网络,但对互联网世界兴趣不高,或者是被父母强制禁止;第三阶段:正常使用,不影响生活;第四阶段:过量使用,大脑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五阶段:网络沉迷;第六阶段:网络成瘾;第七阶段:网络上瘾,伴随严重攻击性行为。

戴利弘介绍,她目前接到的相关咨询案例中,处于第四、五阶段的未成年人居多。常见表现有失去自制力、沉迷网络游戏,一般会持续三个月以上且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部分表现为明知自己有沉迷的情况,仍难以抗拒网络游戏,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除了对网络游戏的强烈渴望,成瘾者还经常表现出难过、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

对中小学生而言,沉迷网络游戏以及趋向沉迷的表现,都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于游戏成瘾的孩子,科学的方法不是‘堵’,而是要有策略地疏通,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她说。

给足心理营养

远离网络成瘾

“未成年人刚开始接触网络时,家长就应该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充分发挥监督指导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陆红艳说。

陆红艳认为,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生理营养之外,还需要心理营养。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心理营养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导致其自我认同不够、缺乏自信。当一个孩子的心理营养不足的时候,他们会转向虚拟世界去获取,比如网络游戏,在一次次游戏等级升级中,收获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心理营养,如成就感、团队归属感等。“孩子网络成瘾问题的背后,往往牵扯出父母关系不和睦等家庭问题,这同样值得深思。”

陆红艳认为,首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通过家庭温情的陪伴,尽可能为孩子安排更多丰富、健康的线下体育和娱乐活动,让这些活动充分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上网、打游戏的欲望和行为。”

初中是未成年人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陆红艳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商定上网的总时间,通过一定的行为管控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家长必须事先建立好家庭规则,并温和而坚定地坚守规则。”

陆红艳建议:“0至3周岁的学龄前儿童,不宜接触电子产品;3至6周岁儿童每次限时在20分钟以内使用电子产品;6至12周岁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时间不多于2个小时;12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时间不多于3个小时。家长的一切努力,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孩子逐渐意识到网络只是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由于在玩游戏时分泌大量多巴胺,感觉到很快乐,时间观念是会扭曲的。这时候,家长强行介入,大概率会与孩子发生冲突。”戴利弘建议,可以借助一些上网时间管理软件,在孩子上网过程中,及时提醒约定使用网络的剩余时间,帮助他们调整到理性状态。

戴利弘还建议,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多元化使用网络工具,避免沉迷游戏。“除了打游戏,还可以尝试使用资讯软件、社交软件等,分散孩子对某一款游戏的注意力。上网时间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运动时间,还要注意均衡的饮食、规律的睡眠,这些都是干预孩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可行办法。”

合力维护网络安全环境

采访中,多位中小学校负责人也肯定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意义,即通过行政部门的引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采取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黄岩澄江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戴剑雄认为,如今,未成年人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和成年人一样面临着网络违法侵害、不良信息侵害、隐私在网上频遭泄露等风险和伤害。

他告诉记者,近期,该校就发生了一例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情况。“为未成年人构建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生态,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同样重要。”

记者了解到,台州多数中小学校采取了“严禁电子产品进校园”的措施,许多学校还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的相关知识。“我们宣讲网络知识的主题课,内容都是围绕提升学生上网技能、信息甄别能力以及防止沉迷、自我保护等。”戴剑雄说。

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路桥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文祥认为,家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合作,营造互联网运用的良好氛围,寻求具有共识和推广性的方法,帮助更多未成年人解决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自律还处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统一有效和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互联网相关企业应该在社会教育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首先要负起关怀、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其次才是一个经营者。”李文祥说。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