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把中间车辆挤成“铁饼”,多部门科研团队在大秦线先后开展了100多次实验,研发出系统网络通信传输技术,2.5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完美实现“齐步走”。
上午9点半,列车过了北京境内的茶坞,进入平原地区。
“过了茶坞站,轻松一大半。”景生启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和徒弟刘滨换了班。
就在景生启专注于下坡操作时,55岁的养路工王建设正目送列车穿越隧道呼啸而去。从20多岁建设大秦,到脱下军装守护大秦,这一守就是三十年。再过两天,老王就要退休了。
王建设所在的河南寺工区,藏在燕山深处,“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吃水下河舀,媳妇不好找。”眼下已是严冬,山脚下的桑干河夹着冰凌,与大秦“煤河”相依相伴,欢快地流向远方。
30年间,王建设守护和景生启驾驶的重载列车已经更新了好几代。
“大秦线上的重载机车,从最初的直流传动技术的韶山系列,到交流传动技术的和谐系列,实现了对国际同行业的追赶。”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梁镇中说,基于大秦线上的技术实践,他们已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重载领先标准的30吨大轴重电力机车。
“这里就像一个庞大的试验场,几乎每天都有创新成果。”这是不少重载铁路专家的共识。30年来,在千里钢轨“试验场”上,大秦铁路锻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产运输”对接、“集疏运”一体、“速密重”并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
“大秦铁路是我国发展重载铁路运输的一个成功典范。”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在大秦铁路的引领下,我国先后建成了朔黄、瓦日等重载铁路。
环保前行者:绿色长龙向蓝天
>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王子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钢铁巨龙,西出煤都大同,横跨桑干峡谷,穿越燕山山脉,直抵渤海之滨秦皇岛,这就是被誉为“中国重载第一路”的大秦铁路
> 未来网秦皇岛9月3日电(记者 贺卓辉 见习记者 朱延生)“乌金东淌,褪戎护国脉,英姿豪爽。贵重如山,精检探,耳畔滴答声响
> 未来网大同9月6日电(记者谢青 见习记者朱延生)黑色是煤炭大省山西留给人的印象。但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塔山装车点却是蓝天白云,空气中没有一丝煤炭的味道
新华社济南12月26日电 题:跨越世纪时空,百年胶济通道见证铁路新腾飞 新华社记者 邵鲁文 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26日开通运行,济南至青岛最快通行时间缩至1小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