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标准化病人:“假病人”为医患“真搭桥”

2018-05-25 08:16:2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可唐英生怕自己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演得不像,耽误了像自己女儿一样的医学生们的培养。在跟人交流时,她总爱把医学生称呼为“孩子们”。“孩子们每个人的临场表现不一样,你得都弄明白了,才能理解这个病人的痛苦和担心,演得才更真实。孩子们说到哪儿,你才能对得上、反应得过来。”

就这样,唐英把退休后的大量精力投注在标准化病人的志愿服务上。当标准化病人仅两年时间,她已经扮演过除急诊外的几乎所有科室的病人或家属。而这两年间的经历,让唐英越加明白,作为一个标准化病人,最重要也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的贾明艳教授介绍说,北京从2012年起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所有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无论他们未来就业单位是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都需要到具备教学资质的三甲医院等教学基地,经历3年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后经过统一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才能把在医学院校中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诊断病人的实践能力。因此,无论是培训还是考核,都非常强调“规范化”。

建立健全这一培训考核体系的目的是:保证医生们能够具备同样标准的临床技术水平,以免出现不同地区或不同级别医院医生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因此,与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场景,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的一个环节,也同样需要保证“标准化”和“规范化”。

“像我们神经内科,真实病人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胜云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解释道,“而且每个病人的情况也不同,有的轻、有的重,有的擅长表达、有的不擅长表达。如果用这些真实病人来考核医学生,不太公平。因此需要借助标准化病人的规范化表演,以客观考察医学生们的临床思维和人文沟通能力。”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