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今年54家企业IPO被否,证监会从严整治保荐乱象

2017-10-10 08:32: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从这些券商的规模来看,不乏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知名上市大券商。

  在刘俊海看来,这一方面与这些券商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有关,“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当前IPO保荐生态不正常有很大关系。

  刘俊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现在有很多券商的投行部基本是实行承包制,一个IPO业务从头至尾只有一个团队在做,券商的法律部和合规部门也成摆设,缺乏有效内部监督,肯定会出现把关不严问题。一些券商也因此被处罚过,但还是屡屡犯错。不过,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做得很好,如中金公司,他们引进了国外的内控体系,不同的团队分段做IPO业务,有人负责尽职调查,有人负责文书撰写,有人负责合规审查等,互相监督。”

  刘俊海认为,现在券商之间的IPO业务竞争非常激烈,根本不是打质量战,而是打价格战,“一些中小券商也在搅局保荐市场,你出价3000万元,我就出价2000万元,互相压价。所以券商就是谁能揽到活谁就赚钱。而在这种情况下,券商对保荐企业的质量问题就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发行人也当然更喜欢说YES的券商。如果一个券商过多指出企业问题,可能会面临揽不到活的境地。同时,在揽活的过程中,也存在给回扣等潜规则。”

  目前国内符合保荐资格的券商有92家,市场竞争激烈。

  鉴于此,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保荐机构管理层对保荐项目签字责任的监管要求》,要求保荐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荐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保证相关人员勤勉尽责,严格控制风险,提高保荐业务整体质量。

  刘俊海认为,此举与当前IPO审核趋严有一定关系,“建议修改《证券法》的时候,要求券商IPO业务实施互相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规范保荐机构的不正当竞争。保荐机构应做公众投资者的守护人,而非发行人的守护人。”

  对于证监会对发审委委员进行“大换血”的动作,刘俊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本就早该如此。发审委委员的权力非常大,一些委员本身就是券商高管、会计师、律师等,他们同时也承担着揽活业务,属于利益相关者,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而多选证监会系统人员,有助于他们勤政尽责,更能超脱利益之外,有利于对公众投资者负责。”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