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刘志兵:“两论”的写作背景、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2017-09-22 11:37:46  宣讲家网    参与评论()人

(三)经过实践检验和思想斗争,从哲学层面进行总结、论证、升华的客观条件基本成熟

我们党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党内在理论上与“左”右倾错误进行斗争的历史。“左”右倾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毛泽东选集》第三卷,795页)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不懂得掌握政权和武装的重要性,不善于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压制工农运动,进行阶级调和,提出“二次革命论”,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结果,自愿地放弃了对于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党在大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其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是过分地夸大了矛盾的同一性,而否认了矛盾的斗争性,错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及其地位作用,导致在实践中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则是既不懂中国的具体国情,也不去研究中国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而不作为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决议,甚至苏联经验神圣化,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所以,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说过:“王明错误的关键,就是替别人(苏联)想的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想的太少。”

那么,为什么王明不懂中国的国情?这跟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哲学方法有非常大的一个关系。我们党从成立之初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领导人的选择受制于共产国际。王明、博古等留苏学生,都是当时中国的青年精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背诵很熟,但食洋不化,背着一麻袋理论书机械地指导中国革命,他们长期脱离革命斗争一线,缺乏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洞察,不会或者不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犯教条主义错误是必然的。

王明1925年作为一个仅有一个月党龄的21岁的青年学生,被选送苏联学习。六年后,1931年1月即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在巴威尔·米夫(王明留苏时的导师)的支持下取得中央实际领导权,当年6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6年后1937年再次回国时,已经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候补书记。王明以这样的身份回国,以“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自居,但他长期脱离斗争一线,没有多少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历,更要命的是,他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毛泽东同志称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王明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他所说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是要百分之百地落实共产国际的指示。这种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生吞活剥地理解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生搬硬套,只唯书、唯上的做法,必然对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