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高血压标准之辩:一场事关2.43亿人的争议(5)

陈鲁原说,高血压定义140/90mmHg是基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即对这些血压值的患者进行治疗是有益的,并且益处明确地超过了治疗带来的风险,需要治疗的人群数量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适当。

在2021年《WHO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亦指出:“治疗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具有成本效益,是“最划算的(best buy)”的干预。治疗收缩压为130-139 mmHg的高危或心血管病患者也被证明具有成本效益,但未能节约成本(SPRINT成本效益分析证明),其价值取决于持续五年以上能够保持干预效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低于140/90mmHg就可以高枕无忧了。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中,就首次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2008年,美国著名高血压专家又提出了将高血压前期细分为两级:1级血压水平为120~129/80~84mmHg,2级血压水平为130~139/85~89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压在120~139/80~89mmHg的范围称作“正常高值血压”。

这些指标细化指向的是,即使是诊断标准以下的正常高值血压,很多伤害在这个阶段已经悄然发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的肖轶、刘珍珍、杨天伦在《由百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迁引发的思考》中提到,临床已经发现,在很多高血压前期,已经出现心、脑、肾、大动脉及视网膜动脉等多个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

由此看来,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有下降的空间。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布了新版高血压防控指南,将高血压的标准从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这一事件在学术界引起过反对。2017年美国家庭医师协会(AAFP)发表声明称不认可对诊断标准的下调。其认为,尽管系统评价表明新标准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针对全人群而言,并没有绝对权威的证据显示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等,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间也存在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