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高血压标准之辩:一场事关2.43亿人的争议(4)

“一个国家某一疾病有多个指南并不奇怪。”陈鲁原表示,每个学术团体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是专家的研究成果,不是国家疾病的诊断标准,国家对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的程序要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告诉新京报记者,不同指南具体的操作路径、药物等可以不一致,但是涉及主要的标准需要慎重,应当征求多层次的意见,包括政府、学术界,简单推出有争议的标准,势必引起混乱。

高血压标准之辩:一场事关2.43亿人的争议

那么,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mmHg是一个不可改变的“金标准”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历史上来看,高血压诊断标准经过数次调整。1896年第一台血压计诞生之初,高血压的研究就已经起步。但最初高血压的危害却并不是医生和护士发现的,《西氏内科学》中曾写道,“当医生还在拍着患者的肩膀告诉他血压高没有问题的时候,保险公司已经对血压高的、肥胖的、尿里有蛋白的人加钱了”。

资料显示,当时美国的保险公司对人群寿命值的评估做了统计,发现了血压值140/90mmHg的人在20年后比血压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压值160/95mmHg的人比血压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因此,早年保险公司对高血压患者入保的标准和赔付都制订了相应的标准,直到后来医学界确定了第一代高血压标准为160/95mmHg。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深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发病率死亡率的密切关系。1998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确定了第二代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40/90mmHg。凡是血压达到了140/90mmHg就可以确认是高血压,可以开始药物治疗,这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