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直接揭示人工智能对自然人类文明的冲击:在AI线性时间的重复中,人类生命意识和创造力必然走向颓废。
孙教授用“圆性时间”概括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生命时态观。从哲学延展到管理学,相对于线性时间,我们认为更合适的概念是“率性时间”。他们的时间哲学也揭示,在技术统治的现实背景下去实践率性时间,以此保留和张扬生命意识和创造力。AI越发达,率性时间的管理价值越高。
率性时间受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感知影响,既可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能“度日如年”,因此是有差异的存在。在情绪起伏高低的不同兴奋点,人们能有强弱不等的时间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时间是极其优美的和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时间有强烈的紧迫感。时间是以不同状态间断绽放的。率性时间可以受人意愿左右。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到“何当共剪西窗烛”,意愿可以曲张时间。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率性时间来自个人主观艺术审美的直观经验。作为生命创造过程的一部分,时间可以再想象,重新回忆,二次元组合,往返逡巡。时间的长短和瞬间感受有同等的价值。时间不再外在于生活世界经验之外,而是人可以直观体验的生活世界经验的一部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个鲜活的世界经验来自人与外界的关联和人对关联的意愿。通过人对外界关注、关心、关切、关照、关爱、关怀(不同意愿下的关联性),人们建立起对自己生命的直观经验,感知空间和时间的存在。表1概括了两种时间观的比较。
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都预感到技术统治的泛滥,并各自给出有互补性的分析。马克思看到劳动的异化,强调要让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尼采预想技术超常生产能力的成果会腐蚀一部分人类成为“末人”,而另一部分具有超常意志的“超人”将驯服桀骜的技术,荡垢涤瑕,回归大地。海德格尔建议重新理解时间,以向未来开放的视野,把时间体验为间断创造、次第绽放的生命过程。
2024年高考的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落下帷幕,全国新课标I卷的语文作文题目随之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作文题引导考生思考在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是否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2024-06-07 20:49:532024年高考在2024年中国卒中学会的学术年会上,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TRACE III研究
2024-06-16 12:40:19急性脑梗抢救时间由4.5小时扩至24小时托特纳姆热刺准备将奥利弗-斯基普转让给莱斯特城,与前队友哈里-温克斯重聚。这一举动使热刺在中场位置留下缺口,尤其是在安吉-波斯特科格鲁执教的第一个赛季中,斯基普并非主力,整个赛季仅5次联赛首发
2024-08-20 10:13:11热刺中场一命门继续引援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