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媒体展望新高考元年:期望独木桥走向立交桥

2017-12-31 18:51:2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11月底,树德中学对高一学生选科倾向做过一次调查,因为没有切身利害关系,学生选择随意性可能较大,获取的数据不太准确。李红鸣认为,只有等到2018年高一学生入学后,“有了6选3的观念,才会仔细来想我究竟学不学物理,究竟政治、历史、地理里,我该选哪一科。”

谈及可能出现选物理和化学这两科的学生人数较少的问题,李红鸣称对此已有预估。即使遇到师资暂缺问题,也可以在学校其他几个校区中协调调配,难度并不大。

“面临新高考,我们其实都不慌、不怕。”李红鸣说。

正视差距

李红鸣的底气更多源于树德中学颇为雄厚的实力及大城市的发达、便利。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各个中学实践新高考的难度大小,同这所中学的实力是成正比的。

内江七中位于四川东南部的内江市,副校长张伟华12月26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该校以2017年入学的高一学生为样本进行了模拟选科,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与目前师资结构存在不匹配的现象,选修物理这样难度较大科目的学生较少,地理、历史等科目则过于热门。这对该校现有师资而言,压力不小。

内江另一所中学内江铁中副校长罗建明也说,师资结构的不平衡是很多学校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后,部分科任老师将可能面临无课可上的尴尬,另一部分学科的老师则可能面临工作量的激增”。

“如果按照上海学校的标准推行改革,我们至少需要多一倍的教室。”罗建明称,但目前学校尚无扩建计划,为了适应新高考,内江铁中明年可能将缩减招生规模。

力量薄弱的乡村中学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湖南推进新高考改革的时间定于2018年秋季学期,作为该省常德市石门县一所农村高中教务处负责人,张毅(化名)最近半年参加了市里组织的考务培训,也曾亲自前往上海一些高中“取经”。

对张毅来说,“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令人鼓舞,但他在最基层的农村学校任教,跟沪浙发达地区的学校存有差距,因而也有担心。比如,上海一名中学校长谈到自己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作的探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都可成为学生实践“基地”。

“说的都很好,但我们没有优质校友资源,也没有企业可供合作。”12月28日,张毅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坦言。湖南在2016年发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张毅认为,农村学校在这一块有短板,令人担忧。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