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媒体展望新高考元年:期望独木桥走向立交桥

2017-12-31 18:51:2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任勇称,他们去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学习。未来在师资方面,厦门打算进行全市统筹,某个学校物理老师不够,可以从资源较多的学校抽调。另外,高中学校的教室要按照1:1.5去建,整个管理系统不再靠纸质申报,而是由信息软件支持。

四川在2016年4月就明确了高考改革时间表,实行“3+3”模式,即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不分文理,2018年秋季学期实施。

从方案出台到落地实施,这两年时间对学校来说分秒必争,他们必须在方案实施之前做好准备。成都树德中学副校长李红鸣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围绕新高考带来的系列变化来建设校本课程,尝试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还包括开设生涯发展课程,我们都在做。”

“对川内的好学校来说,师资缺口问题就几乎不存在。”谈及师资问题,李红鸣颇为自信,“根据我们这几年的经验,学生如果选科,物理、化学老师可能会有一些富余,生物、地理这些学科的师资或有缺口,但我们目前已经有相应的储备。”

李红鸣介绍,大约从三年前开始,借鉴浙江、上海新高考改革的方案,学校就针对学生设计了以每7周为一个学段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某一个7周的学段里,学校会在常规政史地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使用文科教学法的政史地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不上常规的政史地,只上文科教学法的政史地课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综学科的学术能力培养会稍微有些差异,学生也就可以通过这7周的选修来感受,我如果选正式的这种组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学习体验。”李红鸣坦言,这是为了提前摸索实行“走班制”后,学生不断地进进出出给教学管理上带来的复杂问题。

“我们从浙江和上海了解到的情况是,大概要增加30%的教室。”李红鸣称,为了更好地满足“走班”教学、开设实验课程等需求,学校原本供部分教师办公和民乐队排练等功能的综合楼,大多改造成了各科实验室和综合教室。

为避免资源紧张,学生人数也在压缩:2013年前,该校每个年级尚有近千人的规模,现在已逐渐压缩到了400人左右。除此之外,学校的师资培训也在同步进行。“不论是普通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层面,都在进行一轮又一轮培训。”李红鸣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