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研究院考古团队在古阳洞进行考古工作。
古阳洞里,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在做另一件事——通过三维重建测绘,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真实、完整的洞窟数据,为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古阳洞内,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团队使用关节臂高精度激光扫描正射影像图采集数据。
日常维护
“龙门石窟如今还保留着唯一一处唐代窟檐遗迹,有的洞窟虽然没了窟檐,但还能明显看到镶嵌窟檐的凹槽。”马朝龙说,加窟檐可不是凭空想象的,“我们参考了历史窟檐遗迹,结合现有的窟檐防水效果,才最终确定了窟檐修复方案”。
龙门去年的年降水量超过了1000毫米,而当地年降雨平均为500-600毫米,这种可逆性的临时窟檐能将雨雪有效排离文物本体,效果很好。马朝龙说,这些窟檐有天然岩石头打磨的,靠刘建设的选材经验,也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还有用3D打印技术来协助坍塌窟檐的修复。
修复渗漏水问题的匠人,在古阳洞进行渗漏水问题排查。
马朝龙说,目前龙门石窟日常维护里增修小型排水系统121处,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修复窟檐1296龛,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
对于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保护是良心活,“我们的老技工刘建设有很多土法,比如怎么做个窟檐,如果按项目报几十万块钱都可能,但是我们做就是几百块钱、几千块钱,讲的是实用性、融入性,可逆性”。
刘建设对古阳洞内的渗漏水问题进行“治疗”。
可逆性,就是要在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都要采取可逆措施,使其回到原始的状态,不使用无法清除的材料;融入性是指修旧如旧,保护修复后的文物不破坏整体的风貌和美感;实用性就是要节省经费,减少对文物的损伤,实现良性控制。
7月24日,俯瞰龙门石窟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