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洞上部的石壁有一股小水流从小臂高的佛像脸上流过,把佛像局部“染”成了黄色、白色。
古阳洞内,被山体缝隙水体污染的洞窟雕像。
“水是堵不住的,只能引流。”刘建设一边说一边先观察水的流向,然后用水硬石灰(和水接触后硬化,然后逐渐在空气中碳酸化,最后变成石灰岩一样)在合适的位置做了个V字型小排水系统,把水流引到V字的最低点再滴落下去。
因为修复的时候没有下雨,洞里渗漏水不明显,加之洞窟光线昏暗,为了迅速判断保护工程是否有效,刘建设在修好的位置贴上一张白纸,再次验证水流的路径。水很快就按着他的设计路线在白纸上留下印记。下雨过后,马朝龙来检查,“昨天下暴雨,我们看效果都很好”。
石匠刘建设用水硬石灰在合适的位置做了个V字型小排水系统。
古阳洞外,因为修旧如旧,来往的游客根本就注意不到许许多多的小佛龛都加上了一个个像雨棚的小窟檐,马朝龙用随身携带的激光笔对着摩崖上那些毫不起眼的窟檐来回比划。
古阳洞内,考古人员在观察洞窟内的石刻艺术,并做登记和描述。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93年),洞窟高11.2米、宽6.9米、近身13.7米,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壁面乃至窟顶遍布了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像龛1000多个。古阳洞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有800品之多,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
洞内光线幽暗,潮湿闷热,脚手架将洞窟从窟顶到地面分割成6层,即使贴近辨认题记、图案,也很费眼力,李晓霞告诉新来的同事,“要使劲看,看明白,仔细看,直到看得没啥可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