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相隔50年的“对话”|龙门石窟大修记(4)

龙门石窟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说,史院长一直强调石窟寺考古才是龙门石窟最好的保护手段。石窟寺考古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汲取文物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分析后,用数字技术还原文物本真,从而再现它最初的容颜和经历。

利用难得一遇的“满堂架”,6月到7月,路伟带队对奉先寺开展了全面的考古调查。

奉先寺,“虚拟复原”海外流失文物。

北京一家三维科技公司的团队在这里采集数据已经有三个月,“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取了文物残存的信息,摩崖、岩石、窟龛、造像、浮雕、藻井、环境等等,每一寸都要扫到,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然后进行整理研究,将多图像摄影测量与激光扫描的模型贴合,从而还原本真,再现文物初时风采。

“将来大像龛建好了三维模型,戴上VR头盔再看卢舍那大佛,就跟你今天登在脚手架上看一样贴近”,高俊苹说。

护佑石窟

奉先寺引人注目的渗漏水治理与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虽已落幕,但龙门石窟的日常保护工作却一样引人入胜。

“游客到龙门石窟都是来看大佛的。”马朝龙说,龙门石窟在中国三大石窟里比较特别的地方之一是,除了洞窟里有佛像、碑刻题记,窟外满山也都是摩崖的造像,一下雨,这些造像无处躲风避雨。

古阳洞内,搭起来的4层脚手架直达窟顶,便于维修和考古。

龙门石窟洞里洞外有上千处小型窟龛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窟檐也已脱落,导致窟内文物受到雨水直接冲蚀,西山的岩性是石灰岩,含碳酸盐的水反复溶解又析出,在造像表面形成病害。另外,水害进一步诱导窟内苔藓类生物生长,对石窟长久保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