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深度阅读页面 > 正文

从央视暗访的一宗奇案看中国“基层治理”的难题(3)

2018-11-16 09:01:07    海外网  参与评论()人

1、合法商人。这一部分人有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是利润的可靠保证;

2、地方团伙。这一势力本身就有动力介入以便分得一杯羹,更重要的是,砂石盗采要排除各种干扰,少不得他们的“保护”;

3、村干部。欲从村集体或农民手中获取经营权,且减少群众上访,少不得村干部的协调。

如此“若隐若现”的基层灰色利益链如何化“非法”于无形?真正的问题存在于两点:

一是“灰色利益链”有延伸到执法部门内部的可能。绝大多数行政执法队伍都有大量的协管人员,一个有心机的利益团伙要获取“内线”,某种程度上可谓易如反掌。

二是日常监管易失效。盗采砂石的监管牵涉多个部门,一旦内部体制不顺,日常监管自然无力拆招。

比如说属地管理。客观上,乡镇政府作为属地管理单位,在日常监管上具有优势。但与此同时其又受制于基层社会的“熟人社会”性质,以及乡镇政府执法权的缺失。

岛叔调研时就遇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乡镇干部半夜接到举报,连夜赶到盗采现场,把盗采者抓了个正着,然而盗采者人多势众,竟然对乡镇干部理都不理,直接开着大货车扬长而去,只留一脸无奈和愕然的干部在现场。

再说部门执法,砂石盗采涉及到国土、安监、农业、水务、交管等多部门执法,尤其需要公安机关的执法保障。但现实是,绝大多数地方的部门执法有分裂态势,联合执法往往反应迟钝,而单部门执法力度又几乎无效。监管效力低下,也就见怪不怪。

blob.png

解决之道

在如是的“灰色空间”里,事情的吊诡处往往在于:越是遵纪守法或只敢稍做越轨行为的人,越不懂其中奥妙;而违法越多、和执法部门打交道越多,就越是清楚基层行政的软肋所在。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