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是冲着安徽来的。
信念坚定的万里,得知情况后,毫不动摇。他说:“对于我们安徽的做法,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说我们‘右倾',搞‘资本主义',也有人赞同我们,但不敢公开表态。……我们干我们的,人家爱说什么说什么,让群众去做结论,让历史去做结论吧!大队核算、‘穷过渡'、‘大概分',你这些东西我这里没法学,学不了,难道还要强迫学?你可以不要自留地,不让社员养猪,不要集市贸易,我们这里可不行。”
万里还说:“既然《人民日报》领导说,我们也可以写文章。他们不点名地批评我们,我们也可以不点名批评他们,各说各的,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他的意见得到落实。1979年1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灾年创高产,一年大变样--安徽省来安县魏郢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的调查报告》。这篇长达6000多字的调查报告,详细介绍并充分肯定了包产到组的具体做法和经验,这是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报道“包产到组”。1至3月间,通过记者对安徽农村改革的连续报道,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安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无疑对全国农村改革是个巨大的推动,对持“两个凡是”观点的人,用事实和道理做了很好地回答。
第二次风波是署名张浩的一封来信引起的。就在安徽农村改革势如破竹、热火朝天的时候,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张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信中说:“现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稳定,不能随便变更。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同样会搞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搞乱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挫伤群众积极性,给生产造成危害,对农业机械化也是很不利的。” “编者按”还提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当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坚决纠正错误做法。” 张浩的来信和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语,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安徽农村引起震动,不少地方干部和群众深感不安。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的舆论压力,万里镇定自若,毫无惧色,坚定不移地支持农村改革。
张浩的来信和人民日报“编者按”发表、广播的当天,万里正在合肥。他听到广播后,说糟糕了,这跟省委“六条”规定精神相反,是批安徽的,得赶快给全省各地打招呼。万里当即给当时的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打电话,对他说:我们该咋办还咋办,我们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根据万里的指示,以中共安徽省委的名义,向全省各地发出了八条紧急“代电”。主要内容是,要求各地不论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都要坚决稳定下来,不能变来变去,以便集中力量搞好春耕生产。
针对“张浩来信”和人民日报的“编者按”,万里理直气壮地说:“报纸像公共汽车,他可以打票乘车,你也可以打票乘车,他写稿登了,你也可以写稿!”根据省委的指示,省农委的辛生、卢家丰两位同志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信。信中说;“包产到组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为什么现在却把它当作错误的做法,要坚决纠正呢?……‘四人帮'虽然被粉碎两年多了,但余毒未除,至今还禁锢着一些人的思想,好像包就是资本主义,一包就改变所有制性质,集体经济就瓦解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这封信,同时配发了题为《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因地制宜实行计酬办法》的编者按语,承认3月15日刊登的张浩来信及按语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要注意改正。”并表示:“不管用哪种劳动计酬方式和办法,不要轻易变动,保持生产的稳定局面。”《人民日报》的明确表态,避免了“张浩来信”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