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说:“生产队自主权是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强调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是反对瞎指挥。它对农业生产影响实在太大!我看只要尊重自主权,除掉瞎指挥,就可以增产10%以上。……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内容包括:生产的自主权;分配的自主权;劳动力支配的自主权等。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它种什么,生产什么本来自己有权决定,现在却要由上面来决定,生产的东西甚至吃多少口粮也要由上面来支配,那它还有什么积极性?自主权的实质是要生产者真正当家作主。”
这六条政策规定,在当时是很大的突破,可以说,它是粉碎“四人帮”后徘徊的中国诞生的第一份关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的开拓性文件,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农村既定政策“左”的框框,给农民“松绑”。所以它一诞生,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据有关记者描述,1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六安县三十里铺公社的一个大队召开群众大会,宣讲《省委六条》。广场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像看戏似的在听宣读文件。台上,干部拿着文件一字一句地念;台下,群众侧耳静听,鸦雀无声。文件刚念完一遍,台下一些群众就喊:“再念一遍!”每当念到群众喜欢听的关键的地方,如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时,台下有的群众就高声喊:“再重念一遍这句话!”“念慢点儿!”那时已是冬天,有人问身旁的一位老汉:“冷不冷?”他笑着说:“不冷,不冷!听到新精神,天冷心里热,冷点没关系!”
《省委六条》的产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它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起了启动和开创的作用。
2、明确提出农村工作“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公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2月14日至16日,万里在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农村在农业生产大忙季节,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他指出:“‘四人帮'批什么‘唯生产力论',把思想搞乱了”,农村“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农村不以生产为中心,没有粮食,或者粮食不够,没有棉花,或者棉花不够,大家吃什么?穿什么?这本来是普通的道理,就是被‘四人帮'搞乱了”,“一定要以生产为中心,把生产搞上去”。
安徽是个农业省份,“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实质上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抓纲治国”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针。“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口号的提出,公开否定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标志着安徽在全国率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生产为中心”口号的提出,对跃跃欲试要走改革之路的安徽农民是个极大的鼓舞。对此,《人民日报》3月初给予报道,并指出以生产为中心“是完全正确的口号……安徽省委在农村及时地重提这个口号,是拨乱反正的一个果断的行动,对搞好春耕生产和加速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3、大灾之年,以万里为首的安徽省委做出“借地度荒”的决定,激发农民的抗灾热情,由此而引发“包产到户”。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大部分地区10多个月没有下过透雨,许多河水断流,水库干涸。旱情造成全省农田受灾6000万亩,400万人缺乏生活用水。入秋以后,旱情更趋严重,田地干裂,禾苗枯黄,秋种无法进行,干部群众忧心如焚。面对大旱这一严峻形势,中共安徽省委于9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万里在会上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样明年的生活会更困难。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省委经过讨论,果断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和油菜,并鼓励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荒多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