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仍然主管农业,为全国农村改革把脉定向。为了支持、引导农村改革的健康发展,在他的主持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发了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起了指导、推动的作用。1982年1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出的农村工作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称之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新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中央以文件形式毫不含糊地给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了名,明确肯定它姓“社”又姓“公”。文件下达后,反响很大,农民特别高兴,说是吃了“定心丸”。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农村第一步改革初步胜利实现。我国连续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幅度很大,1984年达4000亿公斤,人均400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国务院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8年,万里离开国务院到全国人大,在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期间,对农村工作、农村改革仍然十分关注。1992年10月,万里主持人大常委会修改宪法,把现行宪法中关于人民公社的提法删去,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长期不变。他的这一建议,在修改宪法中被采纳,并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至此,中国农村的第一步改革,由万里亲手为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万里在农村改革中为什么有如此的智慧和胆略?
第一,万里了解民情,关心农民。万里来安徽后,用了大约三四个月的时间搞调研,把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跑到了。在深入基层调研中,他亲眼看到一些农村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心里十分难受。时光过去20年后,万里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说:“我这个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干部,虽然不能说对农村的贫困毫无所闻,但是到农村一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受刺激。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都没有啦?”安徽农村当年那种穷困的局面,促使万里决心打破“左”的框框,探索农村改革之路,支持农民的改革之举。
万里关心农民的疾苦。1977年冬天,省里不断收到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山东等地的电话、电报,要求派人去接“盲流”。据不完全统计,那年冬天,仅凤阳县外流人口就有13000多人。万里来到安徽后,决心要解决讨饭问题。他说,讨饭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原因是吃不饱,吃不饱是因为生产没搞好。在省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研究如何解决凤阳农民外流讨饭问题。有人说:“那里农民有讨饭的习惯。”万里听了气愤地说:“没听说过,讨饭还有什么习惯?讲这种话的人,立场站到哪里去了?是什么感情?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他还会去讨饭?我们的农民是勤奋的,是能吃苦的,是有脸面的,只要能够吃得饱,他们是不会去讨饭的。问题是那里的条件并不坏,他们为什么吃不饱饭?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问题查清楚!”在贫困地区县委书记座谈会上,万里动情地说:“必须把生产搞上去,争取今年粮食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你们要求什么样的政策条件都可以;但必须保证今后绝不能再讨饭!” 说到这里,他蓦地站起来,用手敲打桌子,激动地高声说道:“我上次说过,如果今年秋后哪个县再发生讨饭的,我就带着他们到你县委书记家去讨!社会主义还要饭,那叫什么社会主义?!解放快30年了,我们的农民还这么穷,社会主义优越性哪里去了?无产阶级是因为受穷才革命,革命不是为了受穷,要是为了受穷还革命干什么!”“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和生命来换‘社会主义',那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绝不是让人民挨饿受穷,而是让人民活得更美好!”万里的这些话,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这种深厚的感情,也正是万里决心改革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