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播火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6)

但是毛泽东并不气馁,他在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如哲学会、新闻学会等。通过这些社团活动,毛泽东不但旁听了北大的课程,而且为日后的革命工作进行了知识储备。他回忆,这些社团中,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对他影响最大。

当时,北京各个大学都没有设置新闻学课程。罗章龙回忆,一日他们几个同学在景山散步时谈起,“何不联合同学,共同来研究这门学问?”回校后,他们找到曾在《晨报》做过编辑的徐宝璜教授。徐宝璜很支持学生们的提议,并称自己留学美国时曾经修过新闻学的课程,愿意指导他们学习。而且,他还可以请《京报》社长邵飘萍做学生们的导师。

1918年10月14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每周上三至五次课,授课地点多在北大一院文科三十六教室,主要任课教师是《京报》社长邵飘萍。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他1912年便担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他曾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等报撰稿抨击袁的阴谋。1918年10月,邵飘萍辞去《申报》特派记者的职务,在北京创立了《京报》,开始独立办报生涯。他不但是一名新闻的实践者,而且也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拓荒者。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表示,中国新闻界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培养记者。那么记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呢?邵飘萍写道:

记者精神上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后,而志不乱。

这本著作虽然出版于1923年,但显然是邵飘萍长期新闻实践与思考的总结,在新闻学研究会任教时,他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