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播火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4)

谁能协助蔡元培一扫北大的陈腐之气?在京中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医专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了《新青年》杂志的主编陈独秀。

此时,《新青年》杂志虽然创办不久,但已在全国青年中曝得大名。远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也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最喜欢读陈独秀、胡适的文章,他们代替梁启超、康有为,成为了他的新模范。

接到蔡元培邀请时,陈独秀开始是推辞的,他在上海办《新青年》正起劲,不想来京。蔡元培说,可以把《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嘛!思量再三,陈独秀答应了。

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于北大文科学长,租住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便在这处小院落了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坐落于胡同深处(今箭杆胡同20号),表面看来毫不起眼。2020年3月,北京市将它列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进行保护修缮,今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处小院面积不大,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一进大门,迎面可见放大的《新青年》杂志封面。现在,小院里办着两个展览,北房是“历史上的《新青年》专题展”,南房是“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

展览中,《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的往来书信,还有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将观者带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正是在这个院落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组成的《新青年》作者群渐渐形成;也是在这个院落中,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宣布《新青年》自本期开始改为同人杂志,由同人们轮流编辑;还是在这个院落中,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形成了。

在《新青年》同人中,李大钊并不太引人注目。鲁迅回忆,初次见面李大钊给他的印象很好,“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