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资本方面,有的社会资本注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长期运营,“项目建好就拿钱,项目落地就走人。有的社会资本通过虚增工程造价赚取短期暴利。不少社会资本自有资金实力不足,‘穿透’看,发现资本金都是借款,‘小马拉大车’。”王毅说,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难以分担长期的风险,PPP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在中介组织方面,PPP刚刚起步,中介组织经验不足,对PPP相关法律、制度、税收等还在逐步熟悉的过程当中。中介市场缺乏行业自律和政府有效监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为此,财政部在PPP顶层设计上将进行4个转变:第一,从单纯关注项目落地数量,向关注项目规范性转变;第二,从重视增量项目,向更加重视存量项目转变;第三,从关注短期效益,向关注中长期效益转变;第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以PPP模式“走出去”,支持“一带一路”发展。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参与监管部门的增多,PPP投资一改往日追求速度的局面,开始注重入库项目的质量。
国资委要求央企资产负债率高于 90%、近两年连续亏损或资金实力薄弱的子企业,原则上不得单独投资 PPP 业务。王守清认为,这意味着,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参与PPP的空间宽松了一些。
在降杠杆的大背景下,财政部直接将不合规PPP项目清理出库让业内触动,市场担心未来清理范围会继续扩大,甚至担心PPP是否还会继续做下去。
财政部PPP中心副主任韩斌喊话市场,称不应过分解读。“只是重申存量规定,从而起到规范PPP的作用,但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
截至2017年9月,2017年新成交的PPP项目已经达到3.17万亿元。其中仅8大建筑央企:即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就中标429个,总投资额达1.54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