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一号文件解读丨为什么大豆产能问题受到格外关注?(2)

大豆是地道的中国产物,中国也是大豆的唯一原产国,栽培大豆的历史接近5000年,古代人称之为“菽”,是五谷之一,古文中记载,“大豆曰菽”“菽者稼最强”。

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最大的出口国。数据显示,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大豆产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到1994年,达到1600万吨,完全自给自足。

作为传统的大豆种植地,海伦市在191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就达到150万亩。近几十年来,海伦大豆的播种面积常年在200多万亩,最高时超过300万亩。

1995年到1996年,是我国大豆进出口逆转的关键时期,那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对粮食流通市场进行改革试点,大豆作为油料作物首先放开,大量的大豆压榨企业上马,对大豆的市场需求猛增。

市场需求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收入提高带来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钟钰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压榨油,而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的增多,则需要更多的饲料,大豆压榨后的豆粕,又是工业化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豆油和豆粕的需求增多,让我国大豆贸易从净出口国,逐渐转变为进口国。历史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111万吨,到2000年,达到1042万吨,此后一路飙升,到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

国产用于食用进口全部用来榨油

20多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每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突破大豆困局,也成为农产品供给保障中的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和普通的农作物市场不同,随着现代压榨产业和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大豆市场正在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部分,食用市场和油用市场。

食用市场中的大豆,主要制作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这部分大豆,基本使用国内大豆。钟钰介绍,1600万吨左右的国产大豆,其中有300万吨左右用来榨油,其它绝大部分,用于制作各种豆制品,这部分大豆,也就是食用大豆。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