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一号文件解读丨为什么大豆产能问题受到格外关注?(4)

自给率过低的风险之一,是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在过去,国内压榨企业曾经遭遇过多次定价权带来的风波。风险之二,是断供带来的问题。

在未来,是否会出现大豆运不进来的可能?对此,钟钰认为,“运不进来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时间上的问题,比如是短期几周、几个月运不进来,还是跨年度的长时间断供?如果是短期,可以通过替代品来缓解供给压力,如果是长期,会造成很大的难题,1亿吨的替代品并不好找。第二种是空间上的问题,当前我国大豆进口国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等,如果一个国家运不进来,问题还不大,如果都运不进来,后果很严重。”

进口受阻,受影响的绝不仅是大豆压榨企业,也不仅是全国食用油的供给,更包括肉蛋奶等禽畜产品的供给,直至整个粮食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肉类消费超过60公斤,相对于2000年的20公斤左右,提高了3倍。“如果进口受阻,直接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相关消费品因此涨价,同时肉蛋奶等供给不足,直接消费的粮食会更多,影响到生活质量。”钟钰进一步解释说,“肉蛋奶消费多,粮食主食就吃得少了,反过来,肉蛋奶少了,直接粮食也就需求上升,后续还有一系列影响。”

扩种大豆土地和收益是关键

为缓解大豆进口的压力,多年来,我国多次推行国家级大豆战略,包括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加强大豆育种、提高单产等。

这些措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未来,大豆是否有可能摆脱进口依赖,实现自给?钟钰认为,不断提升自给率是必然的需求,但完全自给不可能,“最大的难题是地,当前,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是130多公斤,按照这个产量,生产1亿吨大豆,需要7亿多亩地。但实际上,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到了极限,没有那么多地来种大豆。即便是通过套种等方法,增产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完全实现自给不现实。”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