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一号文件解读丨为什么大豆产能问题受到格外关注?(5)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

“按照这一规划,产量达到2300万吨的话,自给率可以提升6到7个百分点。”钟钰说。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就在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出现了下降。“收益是重要问题。”钟钰说,“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在于大豆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可相对于玉米等作物,大豆收益还不是很高。2020年冬天到2021年春天,玉米涨价,这使得很多农民对玉米预期更高,这也是大豆面积降低的原因之一。”

不少学者认为,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的降低,和2020年末到2021年初玉米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农民对玉米的收益预期更高,这使得不少农民转种玉米。

来自大豆之乡的数据,似乎也符合这一趋势。海伦市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当地大豆面积达到311万亩以上,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288万亩,到2021年面积为233万亩。

“种子、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一直在涨,流转土地的价格也在涨,种植的成本确实在升高,但收益完全看市场价格。”李海告诉记者,“去年大豆价格不错,单价超过了3块,大豆种植有了利润,但此前,价格一直比较低,最低的时候只有1块多。”

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成本收益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5年间大豆种植净利润都是负数,2020年,大豆种植的净利润,每亩为负60.33元。相比而言,玉米的净利润,2015年至2019年同样都是负数,但到2020年,转负为正,每亩为107.84元。

“提高大豆种植的收益,加大对大豆生产者的补贴力度,提升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未来才能有更多农民愿意种大豆。”钟钰说。

扩大国内生产的同时,在进口大豆过程中,是否也有降低或规避风险的途径?对此,钟钰认为,可以通过多元化进口的方式,如增加油料、豆粕、畜产品的进口,来分散单一产品进口的问题,同时通过积极研发替代品饲料等方式,在多方面降低大豆进口的风险。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首页上一页...2345 5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