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
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网络诈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冒用他人头像和昵称,依托既有熟人关系实施诈骗,如仿冒微博好友借钱、假冒机构官方账号收费等,另一种则是虚构社交身份,待关系建立后实施诈骗。
社交诈骗由于带有一对一的熟人社交关系属性,间接提高了社交平台及时发现和监管部门有效整治的难度。要破除此类骗术隐蔽的社交诈骗骗局,一方面应提醒网友警惕陌生好友申请,及时添加备注信息,另一方面,平台方对于某一时间段内频繁更改昵称、大量添加或删除好友的账号应有所警觉,如经用户举报证明诈骗属实,及时采取封禁手段,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理。
假广告
渠道多元危害大
“最理想的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标志着糖尿病即将被人类战胜”“对人体没有任何依赖性和副作用”……难以想象,这些看似“患者福音”的广告语,均来自某种已被查处的保健品的“官方网站”。
今年6月,浙江台州警方通报了全省最大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保健品案,涉案金额超16亿元。2017年9月,台州警方在一次网络巡查中,发现两名黄岩人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向糖尿病患者宣传销售多种降糖保健品。从2016年5月至今年1月,通过手机微信、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平台,该保健品在全国销售超4200万盒。
随意在网络上搜索被查处的药品名称,就能在某个网络社区内,发现这些非法保健品打着“真实效果,真实感受,不看后悔”旗号发布的广告帖,甚至还提供货到付款的“无忧”服务,足见其丰富的销售经验。涉案人之一周某,自称这些年一直活跃在各个电商平台找赚钱机会,最终锁定了保健品这个项目,“我看网上的保健品销量很好,来钱又快”。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互联网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