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新考题”
夜色渐深时,江边人群散去,江面上一艘挂满霓虹灯、满载游客的小游轮,在轰轰前行的货轮中,缓缓驶入港口。
这座追求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正在努力地向外界展示它的发展活力和独特魅力。2017年,有6618万人次的游客来到宜昌,给它带来713.46亿元的旅游收入。一批科技产业园、专业化工业区正在加速建设,过去一年里,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宜昌工业总产值的40%。
然而在过去,宜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长江经历了不可承受的“环境之痛”。
作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李泉曾在当地担任过化工厂的厂长。据他介绍,由于水资源丰富、长江运输便利,加之化工产品附加值高、衍生品多、产业链长,对GDP的拉动效应相对明显。自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宜昌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甚至到本世纪初还在加紧建设化工厂。
过去很多年,电力、化工、食品医药成为当地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多半。“以前流行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湖北全省化工产值三分之一在宜昌,宜昌化工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化工企业在沿江。”李泉说。
化工产业给宜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的环境污染。一些地方的污水排放,也给长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隐患。
如何求解“化工围江”的困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新考题”。
近些年,在中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宜昌正在下大力度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去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首批依法关停企业25家,并出台化工产业专项整治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宜都、枝江专业化工园区,沿江“一公里保护红线”正在形成。
新华社武汉5月8日电 题:甘守大坝铸忠诚——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守卫三峡工程记事 刘新、李海林、田健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三峡坝区
新华社武汉4月13日电(记者李思远)从高高的滑道滑下,轻盈地摆动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700尾中华鲟顺利放归长江
图为:杨媛媛正在联控作业。新华网发 刘亚龙摄 新华网武汉2月3日(余凌云 刘卫兵) “开放信号,执行。”在湖北宜昌东火车站,一头短发的杨媛媛正有条不紊地向关联各方下达联控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