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国运决定城运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国运决定城运
2018-07-06 15:27:35 新华网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国运决定城运

宜昌江边的“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摄影:记者完颜文豪

仲夏时节,傍晚的宜昌江边,市民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地悠闲散步,一片不大的沙滩上聚集着嬉戏打闹的家长、小孩和几只小狗,游泳爱好者在滔滔江水中来回穿梭,老年人干脆搬了一把椅子,坐下来静静地观看江中美景。

江面横卧着一座三塔斜拉桥。北侧桥头旁,一座9米高、15米长、3米厚的雕塑,外观如扬帆航船又如长城垛口,上方立着一只巨大的船锚。

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撤退,让这座内陆城市跃上历史风云的潮头,并因此载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册。

宜昌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代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除了吴蜀夷陵之战、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三国故事外,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地处内陆的夷陵,大多时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城邑。

1938年秋,中国为持久抗战而进行的物资与人员大撤退,在宜昌紧张地进行。从此,这座城市的城运与战火纷飞时的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之后的战争炮火中,这个在清末一度繁荣的转运贸易中心开始走向衰落。这座城市,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也因此被国人熟知、为世界闻名。

滚滚长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繁荣、衰落与振兴。

  “川鄂咽喉”成战时大撤退中转站

曾经连续5年呼吁树立“宜昌大撤退”雕塑的李泉,今年也进入到人生的第70个年头。这位宜昌市政协原主席,希望用这种方式,留住这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1234...全文 10 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