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水映京城:千年古都水之梦

2018-03-21 16:42:06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北京,曾出现过令人称羡的盛水景观。

在如今通州区南部,曾有一个大湖,名叫延芳淀,方圆数百里,芦苇丛生,水面广阔。历史上北京地区很多河流都能够通行漕船,水井也很多。清末的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记录了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可以说,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这个格局。”唐晓峰曾撰文分析,原因有三,一是3000年来大部分时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二是主要河流源头水源涵养情况良好;三是水资源消耗不大。

“北京历史上确实是水乡。”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认为。

《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如此记载历史上的北京:打开北京城区地图,中轴线以西的西部城区可以说是“清波入眼,比比皆是”,由南到北,陶然亭水域、西华潭、梁家园、万明寺、南官阁、太平湖(南)、后水泡子、二龙坑以及皇城之中、禁园之内的南海、中海、北海和皇城北垣外的什刹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沟沿的水道(今赵登禹路、佟麟阁路)更是纵贯了西城的北部地区……

通运桥,地处通州张家湾镇的一座明代石桥,如今仍人来人往,一道道斑驳的石痕见证着历史的更迭。

在通州区的通惠桥,一个小孩在古老的桥上玩耍。通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在通州区的通惠桥,一个小孩在古老的桥上玩耍。通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明代石桥、古运河码头……张家湾镇镶嵌在大运河北端,这里集中了一些和水有关的历史遗迹。

作为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成为明清两代水陆都会,大量的船只载着粮食、建材等物资从南方运抵京城,都是在这里的码头卸载。难怪有人说,北京是“一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嘿嘿嘿,嘿呀嚯……”一曲激昂豪迈的“运河号子”仿佛让人看到在当年延绵不息的运河古道上白帆蔽日、船歌嘹亮的繁荣景象。

大运河森林公园。关桂峰摄

大运河森林公园。关桂峰摄

地下水位连续上升,依然极度缺水

在顺义区南陈路与白马路交叉路口的东南角,树荫下的两口井看似普通。水文工作者贾万清拿着一把特制的钥匙,在井盖锁孔里转了20多圈,再使用扳手才彻底打开井盖。

这是北京市1000余眼地下水监测井中的一眼。历经多年建设,深藏在北京城地下的一张地下水监测网已经形成。

地下水被称为北京的“生命之水”。曾经,北京人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地下水,北京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

据统计,从1980年起,北京地下水位因超采、气候等因素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平均埋深从1980年的7.24米下降到2015年的25.75米。

北京超采地下水也是无奈之举。从1999年起,北京持续干旱,多年平均降雨量仅479毫米,年水资源量约21亿立方米,然而全市用水的需求量约36亿立方米,缺口达15亿立方米左右。

多年来,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约5亿立方米。长期的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近1米。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自从南水北调之水入京和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北京地下水位连续2年回升。

虽然地下水位回升,北京依然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不到100立方米,这一数字还低于缺水的以色列。

水不仅少,有的河流仍比较脏。水少,是北京的短板;水脏,是北京的痛点。

官厅水库。关桂峰摄

官厅水库。关桂峰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