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二十四条":一条司法解释与"被负债者"的罪和非罪(5)

2017-02-27 21:22:10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根据她们的问卷调查,适用“二十四条”被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案件,72.5%呈现多案齐发现象;76.4%涉案诉称金额大于50万元,其中59.2%的涉案诉称金额大于100万元;66.5%的借款利率超出国家利率4倍以上。

吕孝权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标的额显着增加,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房价飙升,将房子作为抵押物,能借到的钱也越来越多。

李秀萍则在分析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后认为: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率增强,是造成“二十四条”激增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她统计,2013年以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执行案件从10.4%增长到39.4%,涉及适用“二十四条”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案件也从0.7%增长为1.4%。

郭建梅则表示:“二十四条”实施10年后渐渐成了伤人利器,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心坏了”。

2013年,她代理了一起案子。西南某县城的一对同村小夫妻,从白手起家到资产上十亿,风雨同路了20多年后,丈夫有了外遇。好强的妻子提出离婚,并带走自己打拼出来的一半财产。丈夫不愿意,于是对簿公堂,郭建梅是妻子的代理律师。

“在法庭上,男方突然拿出来一大摞债务,把我们都给整蒙了。”郭建梅回忆说。男方不仅有钱,还有背景,屡次三番威胁律师团队,还把为他妻子帮忙的人打断了肋骨。

重压之下,郭建梅终止了委托,妻子离婚后只拿到5%的资产。官司打了两年,妻子却老了十岁,其间还患上了抑郁症。

“我是80年代结的婚,”郭建梅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时候,善良、勤奋、坚韧、有思想、有担当,都是大家找对象最看重的,这些特质归纳起来就是‘好人’。”即便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社会普遍的择偶标准仍是要“正派”。

如今,中国已成为GDP高达67万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相应带来婚姻质量的提升。根据2015年政府服务发展公报,2015年中国共有384.1万对夫妻依法办理了离婚,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固然有一些是为买房、落户而产生的“假离婚”,但郭建梅认为,其增速仍然十分可观。而涉及“被负债者”的,则不仅是“一日夫妻百日恩”荡然无存,甚至有不少人是被曾经的配偶与债主合谋推向深渊的。

上述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李长天后来才发现,前妻曾多次偷印他的身份证、找人冒充他骗取小额贷款,总共约39万,“所有的信息都是我的真实信息,身份证、工作单位、电话……”后来前妻被高利贷追债,被警方解救后才供认了找人冒充李长天借钱的事。

吕孝权表示,“二十四条”对法律的权威是一种挑战。如果一个正常人都能判断的虚假诉讼,是债权人与配偶一方恶意串通来侵害一方财产的案件,法官却仍只能依法判受害者败诉,“这其实是我们的司法层面本身出了问题”。

“能怎么办?只能是尽量防范。但也没法防范。俩人感情挺好的,突然就要去防着对方了?”郭建梅顿了顿,说,“所以我们认为‘二十四条’是恶法——凡是没法预防、又没法维权的,都是恶法,早晚要修改。

一群小人物想要撼动法律 

彭云是最先想到“或许应该推动法律修改”的人之一。

这位外企管理人员,通过一位公益人士接触到“被负债者”群体后发现,许多人面对突如其原来的诉讼与债务昏了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维权,甚至许多人不知道可以通过笔迹鉴定确定借条书写的具体时间。于是,她开始组织“被负债者”成立微信群“抱团取暖”,并萌生了“修改二十四条”的想法。“每个刚入群的‘被负债者’,都是完全不顾别人在说什么,一进来就开始大吐苦水,”彭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般人可能无法体会,那是一种‘终于找到人诉说悲伤’的感受。这个群体太‘有理无处说’了。”

关键词:被负债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