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司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对金融的本质要求(4)

2017-02-24 18:12:10    金融时报  参与评论()人

一是剥离不良资产的影响。1990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1%持续下降,2005年降至4.0%,原因主要是银行业经营状况恶化,特别是不良贷款率上升。新一轮金融改革启动后,不良资产成功剥离,银行业得以轻装上阵,带动金融业增加值快速增长。

二是金融资产扩张的影响。前面也说到金融总量扩张快于GDP的名义增长。近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主要受金融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影响,而金融业利润率是持续下降的。

三是金融业补充资本的需要。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规模大,国有大型银行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满足监管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业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由于银行业体量庞大,依靠资本市场融资补充资本金有限,不得不依靠利润补充资本。利润是金融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银行业增加值的60%左右。利润增速高,金融业增加值增长快,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也快。同时,随着金融机构的壮大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增多,劳动者报酬增长较快,这也推高了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初步判断,未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能趋于下降。事实上,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已经出现下降。

记者:前面谈了一些宏观上“脱实向虚”的问题,您认为市场参与者“脱实向虚”的微观条件是什么?

阮健弘:部分价格管制、价格扭曲、竞争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是部分金融机构行为扭曲、脱实向虚的微观条件。

当前,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已经不少,但在一些领域,金融资源错配比较严重。部分金融市场中套戥机会过多、过大,诱惑市场参与者“脱实向虚”。

一是部分金融服务价格受到管制。由于价格管制,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的动力不足,影响了对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

二是有些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导致价格扭曲。比如,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财政存款分配等方式,干预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定价,曾经出现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低于国债的现象。

三是存在一些互联网金融无序竞争的情况。比如,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活期存款,提供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却没有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投资者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上出现偏差。

四是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较高,基层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够多,导致基层金融服务竞争不充分,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机构行为,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剧了小微企业贷款难。

五是部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健全,激励机制存在扭曲。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承担大量政策性业务,预算软约束造成道德风险,进而导致日常经营和资源配置低效。

六是一些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谁有关系、谁有信息,谁就能拿到低成本资金。对其他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形成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降低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记者:一些资金没有进入实体领域,是不是表明货币传导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阮健弘:自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一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市场主体财务“软约束”问题仍然存在,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够,价格工具的传导效果有限。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行为调整较为滞后,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三是有些情况下,金融生态环境不乐观,存在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经营的现象,制约信贷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另外,地方政府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也存在不协调。以上因素在遇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时,导致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