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天津滨海新区十年城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思考(5)

2016-05-27 11:22:31      参与评论()人

时机已然成熟,政策也进一步向滨海倾斜。2014年,长江以北首个自贸区试验区落户天津,三大片区均位于滨海新区内。自贸区政策的核心,是思维观念、机制体制、社会管理、营商环境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目标是与国际接轨。

“天津自贸区也是京津冀的自贸区。”在滨海研究院一位官员表示。东疆港保税区的进口商品直营店,相继在京冀落地,这是天津自贸区辐射京津冀地区最为感性、直观的先导项目。目前,打造大自贸区的相关工作正在有序的推进,截至去年天津港已在内陆合作建设25个无水港,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正式实行,与京冀产业对接的各项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方塘智库认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开放口岸,借助大自贸区,一方面,滨海新区将整体性提升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滨海新区也将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更广阔腹地,实现资产全球配置和优化,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以及国际竞争的窗口。

对滨海新区而言,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实现自贸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级新区战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等多重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和融合,以应对全球经济转型总体压力,以及内部发展过程中逐步激烈下来的发展困境。毕竟,无论是对天津来说,还是对京津冀地区来说,甚至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而言,一个更具宜居性、发展性和国际化的天津滨海新区,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全球资源配置平台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因天津滨海新区而变,京津冀城市群的新想象

经过十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已具备一座新城的雏形。然而,临港区日夜轰鸣重型机械,路上呼啸而过的工程车辆,以及偶然一瞥,或日夜不息或已沉寂的巨大烟囱,仍提醒着人们,以制造业起家并且仍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滨海新区,显得重而庞大,工业园区的印象如影随形。经济发展的成就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形成一定的反差。

从园区经济向现代化新城转型,滨海新区已经布局多年,只是依然在路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终的目的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不难理解,京津冀的未来,不只是交通、产业的合作和协同发展,还包括文化上的充分交流、互动以及彼此认同,也包括教育、医疗等社会层面的积极互动和资源共享。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时指出,城市群合作分三个阶段:布局合作阶段、要素合作阶段和制度合作阶段。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合作是进入到了最深层次也是最难的制度合作阶段,需要考虑社会、生态、人口、环境等多种形态。

以此反观京津冀城市群的构想,在今天,经济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亦将导致诸多领域的重构。布局合作、要素流动以及制度合作在具体事务上,固然还存在先后次序,但整个社会层面,必然相互交融,齐头并进的。

就目前而言,三地协同发展表面上是资本、产业和人口的互相流动,但体制机制改革才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当前,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与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改革措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