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天津滨海新区十年城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思考(3)

2016-05-27 11:22:31      参与评论()人

此外,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已经在去年启动布局,2017年三地主要城市间将实现“一卡通”互联互通,并加快推进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至此,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道路交通演变为陆海空三维立体交通体系,滨海新区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在交通与空间上完成了规划,为其产业布局打下基础。

天津滨海新区方面期待的是,京津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和城市功能通过滨海新区这个重要节点,更加便捷地向环渤海区域扩散疏解,进一步释放中心城市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肩负诸多叠加优势的滨海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探索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路径

1949年之后,京津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建国之初,由于政策上强调各地区工业自成体系,可谓“割据发展”。北京与天津过去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开始变成各建体系且相互竞争的关系。故都北京在成为新中国首都后又涅盘重生:到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的工业门类之齐全、工业占总体经济比重之高,在全国省份中高居第二,仅次于工业大省辽宁,这也埋下了今日京津冀产业失衡的伏笔。

而在这一时期,出于种种安全考量,国策限制海防城市的工业发展,天津面海而不向海,港口作用并未体现。京津龃龉遂旷日持久,以至于,直到今天为止,仍有人将天津发展的问题归咎于北京“灯下黑”。

这种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京津两地长期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前十年,有人揶揄为“京津竞争,河北苦等”。

最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其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又是战略核心,并强调这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从疏解对象讲,官方认定了四大类: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这让京津冀地区的潜在产业承接地跃跃欲试,暗战明战频发。

于家堡位于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东西南三面临海河,从空中看,这块地就像一个钱袋子。从高铁站出来,穿过长达700余米的环球购展示长廊,琳琅的货物来自五大洲,令人应接不暇,走出地面,放眼望去,新建的商务写字楼鳞次栉比,夕阳之下,颇有几分曼哈顿之感,至少在外表上如此。

5月17日,央企中车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心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铁路、轨道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投融资业务。中车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截至目前,中国保利、中国华融、中国化工等近30家央企在中心商务区设立了40余个金融板块项目,累计涉及资金超过250亿元,于家堡自贸区已经成为央企开展金融板块业务的重要舞台。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介绍,近年来,中心商务区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于家堡自贸区为载体,探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路径,主要对接央企金融板块。目前,滨海新区融资租赁法人机构达到1500多家,租赁合同余额约占全国的1/4。

于家堡是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的一个缩影:明确京津冀产业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的产业协作分工,才是产业转移的目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