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返京,疑似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红黄码,发热等需紧急处置的问题,提级响应,派单后要求2小时内处置完毕,对未回复的重点诉求追踪办理,直到办理完毕。每日对前一日涉疫诉求回访反映“未解决”的加强督办。
对于14日内否认有1例及以上病例所在县或51个陆路边境口岸所在县旅居史,目前健康宝弹窗、赋予黄码,限制进京购票问题,制定格式化记录模板,每6小时向市公安局提供待核验纠错信息,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关于纠错机制,冯颖义介绍,目前北京市的疫情防控,采取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无疫情传播风险的市民,技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大数据行程卡、北京健康宝等进行防控。对于存在一定风险或情况不明的居民,由社区工作者采取人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敲门行动”。
11月17日以来,北京市推出了通勤绿码。冯颖义介绍,通勤绿码汇集了北京市多个部门的数据,在算法方面,在特定时间内,如果这个人有两次以上的公路、铁路、民航进(返)京记录,且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就赋予其“通勤”定义,可给予“通勤”标志。这其中的要点是,一定要符合一定时间内两次及以上进京的规则,且14天内核酸检测报告阴性。
任何大数据都难以做到绝对精准,那么,对于被大数据“误伤”的市民,北京市如何通过接诉即办机制进行纠正?冯颖义介绍,有的人健康宝出现星号的情况,表明他途经的城市有过病例,但行程记录并不能精准到出现病例的县(区、市)。
被北京健康宝“误伤”,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名下有多个手机号码,有的被其他人使用,到过有疫情的地区。对于这类情况,冯颖义提醒市民及时注销不使用的手机号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