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如何看待这一最新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该从哪里着手?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强良种来源和供给保障,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好种子才能产好粮。这几年,我们基地种的都是‘川优6203’水稻,属于适合川蜀地区气候的长粒型优质香稻。”四川内江市东兴区宏展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红兵介绍,这种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20%—30%。
一粒小小的种子,对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上,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
不过,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受育种水平及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种与国际上存在差距,大豆单产普遍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左右。“提高单产,关键靠良种。现代育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作物的抗病、抗倒伏等性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短板。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核心技术创新还不足,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应用以及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方面。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从源头破解‘卡脖子’难题,是种业打翻身仗的钥匙。”李国祥说,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是我国种业全链条自主创新极其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