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会矛盾冲突集中爆发。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利益重构、政策调整、法律法规不完备、配套措施不健全等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牵扯面大,涉及人多,矛盾更尖锐,冲突更激烈。第二,公共安全风险急剧增加。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相互交织。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也已出现;新矛盾的处理,往往又引起已解决的老矛盾的反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通讯的迅猛升级,带来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的高速流动,矛盾冲突从酝酿到引发再到传导,时间更短,强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后果和影响在无形中被无限放大。这使得传统以县域为中心的地方治理显得力不从心。第三,网络技术革新引发失序。与时代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地方治理中各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库众多,操作平台分散,部门之间、机构之间数据鸿沟、数据壁垒现象根深蒂固,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更新缓慢、利用不足等现象较为严重,共享意识与协同机制普遍不足。第四,现行治理理念亟待革新。在现行条块治理的体制下,各县域、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协同,自扫门前雪、“九龙治水”、“治理真空”等现象屡见不鲜。第五,传统治理体系存在短板。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传统的地方治理体系形成了“省域”和“县域”两大重心,省域治理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县域治理辖责有限,力不从心,两者之间的市域治理不上不下,地位尴尬,难有作为:在省域治理框架下,市域层级与县域层级虽然同为“执行者”,但动员、执行、操作、应对等能力明显弱于后者,显得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在县域治理框架下,市域治理与省域层级虽然同为“决策者”,但决策、创新、整合、调配等能力明显不及后者,显得主导性、权威性不足。这种治理重心的两极分化,使城乡治理二元化、断裂化成为治理体系最大的不足和缺陷。突出表现在统筹衔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的失衡和缺失。而新时代的市域治理强调以党组织为统领,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宗旨、以多元共治为特征,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