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5)

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5)
2020-06-29 14:37:09 光明日报

先生写于1981年年末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一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深刻阐释。《手稿》自发表以来,围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争论不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思想。“异化理论在一些人手中成了一块调色板,各自用以塑造自己的‘马克思’。”先生把异化理论置于历史的辩证的思维中来认识,指出《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对异化问题的完备论述,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包含矛盾的过程,不能把这一过程简单地塞进“非此即彼”的框子里。由异化到异化劳动,从“针对副本”到“针对原本”,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第二次重大转折则是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这一个转折比前一个转折更深刻。马克思的异化观的两次转折,经历了从异化的客体到主体,又从主体回到客体——分析经济关系的过程。要防止把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孤立起来加以膨胀、扩大,应力求全面把握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针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些偏颇做法,他主张不要做单纯的“考古学家”,而应做“比较解剖学家”,通过分析、比较,探求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

先生对《手稿》的主题和主题论证的分析也颇有新意。《手稿》比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异化和人的问题,但手稿的主题不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抽象思辨,而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人类解放道路的论述。这使《手稿》具有特色的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对主题的论证。《手稿》对上述主题的论证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以私有制为基础,从经济事实出发;另一方面又求助于人的本质,把历史的发展纳入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辨图式中,因此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人类解放的论证带有人本主义烙印,这个哲学论证是不完善的。《手稿》存在两种立足点(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和以“人的本质”为依据)、两种思维方法(经验的、实证的和抽象的、思辨的)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手稿》既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的一部闪耀光辉思想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探索性的、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是在克服矛盾中前进的。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