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到了之后,会根据不同的岗位匹配不同的人力资源。比如重症护理中,基本是专科护士。而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居多,提供护理服务的主要是通科护士。
此次驰援的护理队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90后、95后的年轻人比较多,很多支援医院还派来了男护士。
健康报: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在“与狼共舞”。对护士而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焦雅辉:这场战役中,护士工作量特别大。从专业护理,到生活护理,再到一些琐碎工作,全部要由护士完成。
疫情期间,很多医院没有护工、没有保洁员,也没有工勤人员,护士既要给病人喂水、喂饭,也要做基础护理,比如翻身、拍背,还要做专科护理,比如血液透析等。疫情之初,医用氧气不足,护士们还变身搬运工,穿着并不舒服的防护服,推着近100斤的氧气瓶往隔离病房送。
护士们真的很辛苦。在隔离区,护士待的时间比医生长。晚上值班,医生可以休息,但护士不行。早期,防护物资不够,很多护士一套隔离服要穿七八个小时,这期间不吃不喝,也不能上厕所。另外,工作中,她们都需要戴着双层手套操作,比如输液,难度系数更大。
还有一个现实:全国重症、传染病等领域的专科护士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抗击疫情的需要,有很大一部分护士来自其他专业,比如内科、外科。有一次,在病房还遇到了一位口腔科护士。对他们而言,初期的压力更大。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各医疗队、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护理专业知识和院感防控等方面都下了大力气,不断进行培训。
有个细节让我很感动——很多护士为了降低感染,剪短了头发,有些人还剃了光头。对她们来说,这也是一个意义不凡的决定。前两天,送医疗队返程时,看到很多人都长出小头发茬了,她们是那么的青春、活泼。